创作活动 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创作活动 >

“文学桂军”中的民族力量

发布时间:2015-01-20 15:51:00
2015年伊始,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月刊《民族文学》推出了新年第一期。这期杂志在广西乃至全国文坛引发了不小的关注。整本期刊从扉页以“漓江渔火”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开始,到《茁壮岭南》的卷首语,都标注了它鲜明的“广西色彩”。最重要的是,期刊中所有入选作品:小说、散文、诗歌,无一例外均为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。
    《民族文学》开年第一期推出“广西中青年作家专号”,表明了中国文坛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的高度关注。用《民族文学》总编石一宁的话说,这是“广西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坛的一次集体亮相”
    A    从相互“寻找”到一拍即合
    翻开《民族文学》2015年1月号的目录,黄佩华、凡一平、李约热,冯艺、严风华、何述强,黄土路、石才夫、许雪萍等熟悉的名字,分别出现在小说、散文、诗歌栏目中。如果忽略掉每个名字后边括号加注的“民族”成分,这份名单基本上也可以代表广西文学的主要力量。
    《民族文学》主编石一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广西作家,包括少数民族作家在全国实力是较强的,《民族文学》对广西一直相当关注,这次以专号的形式集中推出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作家,这在《民族文学》的办刊史上也并不多见。
    推出“广西作家专号”,是《民族文学》杂志与广西文坛相互“寻找”的结果。广西文联副主席石才夫最先提出这个构想。他告诉记者,目前,广西文学事业的发展很活跃,像东西、鬼子、凡一平、黄佩华等一批中年作家始终坚持创作,在整个中国文坛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。考虑推出“广西作家专号”,主要是近年来一批青年作家迅速成长,其中各少数民族作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。他们各自在全国性的文学刊物上不断发表作品,但比较分散,难以形成一个集体力量。推出专号,以成熟的中年作家领衔青年作家,可以集体展现广西文学的整体形象。
2014年8月,石一宁来到广西参加文学研讨活动,广西文联向他提出了这个构想,双方一拍即合。石一宁说,《民族文学》一向以挖掘少数民族文学新人、扶持民族文学创作为办刊宗旨,广西文联提出的这个思路,正是《民族文学》应该做、也一直想做的事情。
石才夫告诉记者,刊物发行后,从目前收到的反馈来看,效果是比较好的。虽然很多作家在高级别文学刊物上都发表过作品,但他们这么集中地以鲜明的民族身份和整体形象出现,还是第一次。石一宁也认为,广西作家专号的推出,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和整个文学创作可以起到激励和推动作用。
    B    立足于红土地的民族书写
    在本期《民族文学》广西中青年作家专号的卷首语当中,中国文联书记白庚胜以《茁壮岭南》为题,热情地赞扬广西民族文学的发展成就:“他们尽情放飞激情与灵感、掐断精神枷锁,他们‘伤痕’累累、‘寻根’历历,他们驾驭过‘魔幻’、曾直指‘荒诞’,他们赶漂‘意识流’、穿行‘后现代’,他们叩问‘环境生态’、守望‘精神家园’……不变的是对真善美的坚守,对文学的忠诚,对现代文脉的接续,对民族精神的传承。”
    石一宁对广西民族文学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,他认为民族文学是整个广西文学的主要力量,这个群体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,也有独具风格特色的作品,且并非只有一两个人出类拔萃,而是整体水平都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准。此外,广西作家群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创作梯队,维系着健康的创作生态,这在当下整个中国文坛也是突出的。
广西作协常务副主席严风华介绍,这次“广西作家专号”的组稿工作,由广西作协和《民族文学》共同完成,一部分作品由广西作协推荐,也有一部分作品是《民族文学》编辑自行组稿。入选专号的作家和作品,基本代表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的整体形象。
    严风华说,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立足于广西这片民族文化沃土,对广西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探寻和深刻书写。如黄佩华始终以驮娘江流域作为创作根基,执着描摹桂西北民族文化习俗,探寻并提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,此次选入专号的小说《驮娘河记》是他对这一主题的持续解读;凡一平的《沉香山》,不只局限于民族内部,视角从民族生活与外来文化的撞击与交流切入;杨仕芳则一直坚持从侗族历史写侗族生活,作品散发着浓郁的地方风情,同时也对人性加以深刻地揭示。
    在散文创作方面,除了冯艺、严风华等名家之外,何述强、瑶鹰、纪尘等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显示出了思想的张力、语言的魔力与对散文文体的苦心经营;诗歌创作上,黄土路、石才夫、许雪萍以及以费城为代表的新锐诗人,以生动的具象表现对世界与人生的思考。
    C    超越民族性的广西文学
    说到广西民族文学的创作特色,石一宁认为,与全国各民族地区的文学创作相比,广西民族文学既有共性又独具个性。从共性上说,广西民族生活的沃土,民族文化的辉光,从古至今滋养着各民族作家的文学梦想,照耀着各民族作家的代代长成。上世纪90年代以来,广西文学发展气势尤猛,风头尤劲,“文学桂军”以团队阵容崛起,极大地改写了中国文学的版图,成为中国文坛佳话。而广西少数民族作家,是“文学桂军”的重要构成,他们以自己的创作成就充实与壮大着广西文学的内涵与外延。
    但与西藏、内蒙古等其他自治区的作家相比,广西作家更多体现了对民族性的超越,有不少作家并不仅仅专注于描写本民族的历史、文化,而是具有更广阔的视野,紧紧把握时代的脉动,将民族情结投射在当下社会环境当中,抒写整个时代的图景。早在上世纪90年代,广西少数民族作家就不再固守自己的民族情结,比如鬼子、凡一平在中国文坛崛起的很长时间里,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仫佬族和壮族身份,如果不做深入细致的文化基因分析,人们也很难发现其作品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。在广西的民族作家当中,黄土路、李约热、光盘、纪尘等人,人们对他们的民族身份仍然印象模糊。然而,民族文化符号的消失、民族文化身份的淡化并不意味着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的衰落。恰恰相反,人们后来发现,正是随着民族符号的淡化,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实现了它的又一次崛起,评论家称之为“边缘的崛起”。尤其是70后和80后作家,他们从时代精神与民族生活中获得灵感,汲取诗情,并不标示其民族身份,而是以其创作实力和潜力,代表了“文学桂军”这个重要方阵的存在。
    石一宁说,广西文学作为中国文坛一支重要力量,一直受到《民族文学》的关注。早在去年,《民族文学》的官方微信就连续两期推出过“广西青年诗人专号”,积累了丰富的作者资源。这次广西中青年作家专号当中,诗歌版块中“大学生诗页”栏目中推出了30余位广西90后诗人,这也表明了《民族文学》对广西青年作家群体的持续关注。
    石才夫介绍,广西民族文学的持续发展,得益于相关政策的扶持,长期以来,有关部门对广西文学持续投入,从文学评奖到扶持工程,通过各种手段引导文学创作的发展。从政府文学奖项铜鼓奖奖金大幅度提高,到作家签约制,再到文学桂军“1+2”扶持工程、重点文学扶持项目等一系列相关政策,有力地推动了广西文学的持续发展。

上一篇:深植八桂 茁壮岭南——《民族文学》推出“广西中青年作家专号”速写
下一篇:乡土写作与文化突围——少数民族作家畅谈民族文学创作

Copyright © 2004-2015 《南方文坛》编辑部.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1100467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