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4 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期刊导读 > 2017 > 04 >

初心、活力与个体的美学——论新世纪诗歌的写作转型和审美可能性

作者: 刘波

摘要:

汉语新诗已经走过百年历程,阶段性的总结似有必要,毕竟它的现代性之路曲折跌宕,这一过程里还有更多未被发现的“难言之隐”.相对于其他文体,新诗在其无足轻重的位置上备受争议,它不断依附于意识形态又试图挣脱束缚的纠结,其实也从侧面宣告了诗人们的不甘心,不满足,而在美学和政治之间,它还有更多可挖掘的价值.新诗的形式探索与现代性启蒙,一直在“地上”和“地下”交叉进行,直至1980年代,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先锋实验,它终于在百年新文学史的层面上获得了自身的合法性.但诗人们的写作,在强大的古典和西方传统面前,仍然显得有些底气不足:诗歌在1980年代的狂欢和美好的幻象,如今可能仅属于少数者的记忆,它们是部分朦胧诗人和“第三代”诗人风光的出场所带来的“身份认同”,此后,各走各的路,诗歌回到了它的常态.从诗歌内部来说,我们需要这样的常态,它打破了纵情所导致的单一性,诗歌重塑了其多元化审美格局.这一场由新世纪诗人们所领受的美学转换,至今仍然在路上,在更多未知的可能性中.

上一篇: 现场感、难度意识与主体精神——谈刘波的诗学批评
下一篇: 直面媒介文明的冲突,理一理“文学的根”——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纪要

Copyright © 2004-2015 《南方文坛》编辑部.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1100467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