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作活动 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创作活动 >

盛放在泗水河畔的文学之花——凌云县文学创作研讨会召开

发布时间:2017-10-30 13:45:00
“生活在桂西北偏远小城,作品却已毫无疑问地跻身全国优秀行列,这就是罗南的意义。”2017年10月28日,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召开的凌云县文学创作研讨会上,广西文联副主席、党组成员石才夫对凌云作家罗南作出如是评价。

近日,罗南散文集《穿过圩场》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,这部作品对凌云县的文学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研讨会上,刘兆林、肖克凡、王冰、明江、石才夫、冯艺、严风华、黄佩华、李约热、黄鹏、黄土路、韦露等来自区内外的专家学者,就这部作品的写作风格与精神内核展开研讨交流。

\

研讨会现场,罗南为文学爱好者签名。通讯员 罗希海 摄

 

“罗南是天生的写作者”

生于70年代末的罗南,最初只是凌云县城万千基层文学爱好者中的普通一员,凭借对文学的一腔热爱与向学之心,区区数年,便成长为广西文坛青年作家的中坚力量。

罗南作品以乡土文学为主,在新作《穿过圩场》中,她以自己的出生地——百色市凌云县逻楼镇的山逻街为描写对象这条丫字形的山逻街,对作者而言饱含情感,既沉甸甸又亲切,是逻楼养育了她的生命,那里有她祖辈的坟墓,有她的父老乡亲、兄弟姐妹和那山那水、那风那情,牵动着她的精神世界,影响着她的人生。在作者描写逻楼生活情景的散文里,掺杂着她对父母亲、兄长姐妹,以及乡邻们的生存状态的真情描写,缠绕着她对故乡的人们挥之不去的悲悯情结。

“关于山逻街,这片生我养我的地方,当我穿越时光,完成人生中的一次次跨越,回头,我的心满是柔软。”对故乡故人作出冷静回望之后,罗南在作品后记中写下这段温暖的文字。

“罗南根植于乡土的叙述是她作品中最大最好的内容,语言的原色放射了她的乡土文学自信,她的语言能力和谋篇能力是骨子里带有的,她是天生的写作者。在散文界量产‘塑料花’的当下,我认为她是一朵难能可贵的‘真花’。”电影《山楂树之恋》编剧、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、天津作协副主席肖克凡给予罗南及其作品高度评价。

\

与会嘉宾在罗南生活的泗水河边探讨文脉渊源。通讯员 罗希海 摄

 

真实性与散文“小说化”叙事特点备受关注

《穿过圩场》是作者对故乡的真实解构,也是作者的一部心灵成长史。作品可贵的真实性与散文“小说化”叙事特点受到了在场专家的一致关注和好评。

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、辽宁作协名誉主席刘兆林认为,罗南的作品风格与她所生长的一方水土息息相关,她笔下的故乡既有史诗性又具备风情化的艺术特色,语言风格也带有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鲜活。尤其是散文“小说化”叙事的应用,令他想起法国作家让·齐奥诺的《人世之歌》和中国作家萧红的《呼兰河传》《生死场》等经典作品。

广西作协常务副主席、广西散文学会会长、著名散文家严风华也对《穿过圩场》中可贵的真实性赞许有加,他认为真实性是本部散文集的灵魂,作者借助小说话语丰富了散文的叙述,使得作品自然流畅。

 

\

与会嘉宾参观凌云民族历史博物馆。通讯员 罗希海 摄

 

“有资格参评鲁迅文学奖散文奖”

谈及罗南及《穿过圩场》对凌云的意义和影响,凌云县委宣传部部长王锋用“里程碑”来定义。

责编过罗南多篇散文的《广西文学》编辑部主任、散文家韦露也表示,广西散文作家中,罗南风格独特,“要选散文,没有办法避开罗南”。

作为罗南写作生涯里最重要的导师,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、作家冯艺感叹:“在写作方面,罗南最大的优点是虚心,能够接受批评、能够反复修改,始终对写作怀有敬畏,这样的精神十分值得年轻写作者学习。”

曾担任“鲁迅文学奖”评委的刘兆林更直言,“这部作品,有资格参评‘鲁迅文学奖’的散文奖。”

\

与会嘉宾在凌云县泗水河畔留影。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

 

针对罗南今后的写作,鲁迅文学院培训部主任、散文评论家王冰指出,罗南目前仍然处于靠天赋写作的阶段,及时补充理论支撑显得十分必要。同时,罗南作品中存在的题材陈旧、表达方式陈旧的问题,也需要作者寻找到新的突破口。

上一篇:《中国先锋诗歌地图•广西卷》出版
下一篇:自媒体视域下:广西诗歌到底“行不行”——《广西诗歌地理》新书发布会“引爆”诗歌话题

Copyright © 2004-2015 《南方文坛》编辑部.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11004672号-1